唐代四大类书

时间:2023-09-01 06:35:06编辑:阿贵

1,宋代的四大类书分别是什么?

北宋四大类书:《太平御览》(百科全书)《册府元龟》(历史)《太平广记》(志怪)《文苑英华》(文学)类书是我国古代一种大型的资料性书籍。辑录各种书中的材料,按门类、字韵等编排以备查检。《太平御览》:为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太平御览》采以群书类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门而编为千卷,所以初名为《太平总类》;书成之后,宋太宗日览三卷,一岁而读周,所以又更名为《太平御览》。全书以天、地、人、事、物为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谓包罗古今万象。书中共引用古书一千多种,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献资料,但其中十之七八已经亡佚,更使本书显得弥足珍贵,是汉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册府元龟》:政事历史百科全书性质的汉族史学类书。景德二年(1005),宋真宗赵恒命王钦若、杨亿、孙奭等十八人一同编修历代君臣事迹。《册府元龟》与《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合称“宋四大书”,而《册府元龟》的规模,居四大书之首,数倍于其它各书。“册府”是帝王藏书的地方,“元龟”是大龟,古代用以占卜国家大事。意即作为后世帝王治国理政的借鉴。《太平广记》:古代汉族文言小说的第一部总集。宋代人编的一部大书。全书500卷,目录10卷,取材于汉代至宋初的野史传说及道经﹑释藏等为主的杂著,属于类书。宋代李昉﹑扈蒙﹑李穆、徐铉、赵邻几、王克贞、宋白、吕文仲等12人奉宋太宗之命编纂。开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次年(978年)完成。因成书于宋太平兴国年间,和《太平御览》同时编纂,所以叫做《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大型诗文总集。宋太宗时李昉、宋白、徐铉等编。1000卷。选材时限与《文选》相衔接,上自南朝梁代、下至五代。作者近2200人。作品近 2万篇,唐人作品占十分之九。分赋、诗等38类﹐各类中又分为若干门目,比《文选》分目更繁琐。此书选录有滥、缺之病。给后人的赏鉴﹑辑佚﹑校勘﹑考订等工作提供了数据。扩展资料:胡应麟曾言:“《文苑》之芜冗,《广记》之怪诞,皆艺林所厌薄,而不知其有助于载籍者不鲜也。非《御览》,西京以迄六代诸史乘煨烬矣。非《英华》,典午以迄三唐诸文赋烟埃矣。非《广记》,汲冢以迄五朝诸小说乌有矣。所录本书,今十九不存,间存者往往赖此而完帙仅半,余恍忽睹其名耳。宋人杂说单行,本朝垂百数种,舍此遂无可别稽。故是编虽芜冗,世莫得而废也。”四部书中除《太平广记》为五百卷外,其余三部各一千卷,其中《册府元龟》载史事,《太平御览》载百家,《文苑英华》载文章,《太平广记》载小说。四部书以《册府元龟》为最大,它也是清《四库全书》中最大部书之一。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宋四大书

2,北宋四大类书有哪些?

北宋四大类书:《太平御览》(百科全书)、《册府元龟》(历史)、《太平广记》(志怪)、《文苑英华》(文学)。类书是我国古代一种大型的资料性书籍。辑录各种书中的材料,按门类、字韵等编排以备查检。《太平御览》为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太平御览》采以群书类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门而编为千卷,所以初名为《太平总类》;书成之后,宋太宗日览三卷,一岁而读周,所以又更名为《太平御览》。全书以天、地、人、事、物为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谓包罗古今万象。书中共引用古书一千多种,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献资料,但其中十之七八已经亡佚,更使本书显得弥足珍贵,是汉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册府元龟》政事历史百科全书性质的汉族史学类书。景德二年(1005),宋真宗赵恒命王钦若、杨亿、孙奭等十八人一同编修历代君臣事迹。《册府元龟》与《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合称“宋四大书”,而《册府元龟》的规模,居四大书之首,数倍于其它各书。“册府”是帝王藏书的地方,“元龟”是大龟,古代用以占卜国家大事。意即作为后世帝王治国理政的借鉴。《太平广记》是古代汉族文言小说的第一部总集。宋代人编的一部大书。全书500卷,目录10卷,取材于汉代至宋初的野史传说及道经﹑释藏等为主的杂著,属于类书。宋代李昉﹑扈蒙﹑李穆、徐铉、赵邻几、王克贞、宋白、吕文仲等12人奉宋太宗之命编纂。开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次年(978年)完成。因成书于宋太平兴国年间,和《太平御览》同时编纂,所以叫做《太平广记》。《文苑英华》为大型诗文总集。宋太宗时李昉、宋白、徐铉等编。1000卷。选材时限与《文选》相衔接,上自南朝梁代、下至五代。作者近2200人。作品近 2万篇,唐人作品占十分之九。分赋、诗等38类﹐各类中又分为若干门目,比《文选》分目更繁琐。此书选录有滥、缺之病。给后人的赏鉴﹑辑佚﹑校勘﹑考订等工作提供了数据。

3,我国古代四大类书指的是哪几部?

包括《册府元龟》、《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及《文苑英华》。四大部书最先成书的是《太平广记》,《宋会要》记载:“(太平)兴国二年三月诏昉等取野史小说集为五百卷,三年八月书成,号曰《太平广记》”。由于《册府元龟》的规模最大,几概括十七史,是其他的数倍,所以被称为《宋四大书》之首。四大部书是宋初官纂的四大类书,即百科全书性质的类书《太平御览》、史学类书《册府元龟》、文学类书《文苑英华》和小说类书《太平广记》,它们都是在北宋初期纂修而成的。《太平御览》始纂于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三月,完成于太平兴国八年十月,由翰林学士李昉奉宋太宗命主纂,扈蒙、王克贞、宋白等门人也参与其中。全书1000卷,分55部、5363类,共4784000字。《册府元龟》始辑于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成书于真宗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由王钦若、杨亿、孙奭等十八人奉宋真宗之命纂辑。全书1000卷,分31部、1104门。《文苑英华》始纂于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完成于宋太宗雍熙三年(986年)。由李昉、徐铉、宋白、苏易简等二十余人奉宋太宗之命共同编纂。全书 1000卷,分39类。《太平广记》始纂于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次年完成,由李昉、扈蒙、李穆等奉宋太宗之命编纂。全书500卷,另有目录10卷,共92大类、150余小类。四大部书中最先成书的是《太平广记》,《宋会要》记载:“(太平)兴国二年三月诏昉等取野史小说集为五百卷,三年八月书成,号曰《太平广记》”。由于《册府元龟》的规模最大,几概括十七史,是其他的数倍,所以被称为《宋四大书》之首。宋真宗曾写序:“粤自正统,至于闰位,君臣善迹,邦家美政,礼乐沿革,法令宽猛,官师议论,多士名行,靡不具载,用存典刑。凡勒成一千一百四门,门有小序,述其指归。分为三十一部,部有总序,言其经制,凡一千卷。”扩展资料评价胡应麟曾言:“《文苑》之芜冗,《广记》之怪诞,皆艺林所厌薄,而不知其有助于载籍者不鲜也。非《御览》西京以迄六代诸史乘煨烬矣。非《英华》,典午以迄三唐诸文赋烟埃矣。非《广记》汲冢以迄,五朝诸小说乌有矣。所录本书,今十九不存,间存者往往赖此而完帙仅半,余恍忽睹其名耳。宋人杂说单行,本朝垂百数种,舍此遂无可别稽。故是编虽芜冗,世莫得而废也。”清高宗谓:“宋太宗身有惭德,因集文人为《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三大书,以弭草野之私议。”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四大部书

4,中国古代四大史书体例?

史书体例有: 编年体、纪传体、国别体、断代体1、编年体——史书编著的一种体裁。编年体史书是按在世皇帝的年号记载(即按年代顺序记载)历史事件。代表作:《资治通鉴》(由宋代司马光编纂,是我国现存编年体史书中影响最大的一部)。此外,编年体史书还有孔子《春秋》、"春秋三传"左丘明《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等。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是编写历史最早用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其优点是给人以明确的时间观念,比较容易反映出史事发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其缺点是不易集中反映同一历史事件前后的联系。弥补方法是在记载史事时有时要追叙往事,有时也附带记述后事。2、国别体:以国(诸候国)为主体记载,即按国家分类记载历史。共两部。最早的一部春秋时期左丘明作的《国语》较好的一部是汉代初期刘向编订的《战国策》(国别体史书代表作)。3、纪传体——史书的一种形式,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即以人物活动为中心记载历史就是为人物立传代表作《史记》。例如《三国志》《史记》等都是纪传体。《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4、断代史体例——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此体裁创始于东汉史学家班固,他所著的《汉书》,写高祖元年(前206年)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西汉王朝230年的历史。二十五史中除《史记》为通史外,其余的二十四史都属此体。其中《南史》、《北史》、《五代史》包举数朝,仍然属于断代史的范围。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的史书,以朝代为断限的也属于断代史。今人所著的《秦汉史》、《隋唐史》等,也属于断代史范围。5、纪事本末——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中心的著史体裁它与编年体纪传体合称为古代三大史体. 纪事本末体裁每事一题为一专篇把分散的材料按时先后加以集中敍述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的优点,详於记事方便阅读,它创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5,中国古代文学的史书体例

1.编年体 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2.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代表有二十五史。3.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4.国别体 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国语》、《战国策》。5.语录体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彩,不讲篇章结构,不讲篇与篇之间甚至段与段之间时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如:《论语》、《孟子》。6.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7.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以上六种体例是按不同标准分的,实际上同一史书按不同标准可同时归入不同体例。如《三国志》属纪传体、国别体、断代史。

6,诫子书出自哪一本书

《诫子书》出自《艺文类聚》。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艺文类聚》是唐代文学家、书法家欧阳询与令狐德棻、陈叔达、裴矩、赵弘智、袁朗等十余人于武德七年(624年)编纂而成的一部综合性类书,该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官修类书,它保存了中国唐代以前丰富的文献资料,尤其是许多诗文歌赋等文学作品。全书共一百卷,一百万余字;征引古籍一千四百三十一种,分门别类,摘录汇编。《艺文类聚》与《北堂书钞》、《初学记》、《白氏六帖》合称“唐代四大类书”。扩展资料《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诫子书》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则方面对其子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甚至在一些具体事情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它也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后来更成为修身立志的名篇。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诫子书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艺文类聚

7,宁静致远是谁说的?或者出自哪本书?

一、宁静致远最早出自西汉初年道家刘安的《淮南子·主术训》“是故非澹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 众,非平正无以制断”。意思是:因此,非淡泊无以明德,如果不宁静谦虚,就不能够穷极远大,不是宽大无以盖住,只有仁慈没有把怀众,这不是公正无法决断。二、宁静致远:现在是一个成语,读音是níng jìng zhì yuǎn。意思是平稳静谧心态,不为杂念所左右,静思反省,才能树立(实现)远大的目标。三、近义词:恬淡寡欲,高风亮节,淡泊名利。四、反义词:急功近利。扩展资料一、三国时期诸葛亮的《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是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二、《淮南子·主术训》片段人主之居也,如日月之明也。天下之所同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延颈举踵而望也。是故非澹泊(同: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非平正无以制断。人主之居也,如日月之明也。天下之所同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延颈举踵而望也。是故非澹泊(同:淡泊)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非平正无以制断。三、词语用法举例: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2、所谓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是非读书不能达到的境界。3、他待人谦恭谨慎;学习孜孜不倦;生活简单朴素,有宁静致远的精神境界和严谨自律的道德品质。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宁静致远

8,《艺文类聚》一书主要记录了哪些内容?

《艺文类聚》共100卷,百余万字,分为46部,每部又细分为若干子目,共有727目之多。这46部的顺序是:天、岁时、地、州、郡、山、水、符命、帝王、后妃、储宫、人、礼、乐、职官、封爵、治政、刑法、杂文、武、军器、居处、产业、衣冠、仪饰、服饰、舟车、食物、杂器物、巧艺、方术、灵异、火、药香草、宝玉、百谷、布帛、果、木、鸟、兽、鳞介、虫豸、祥瑞、灾异。《艺文类聚》的编纂,尽管以弘扬儒家思想为务,却不排斥其他说法。《天部•天》中罗列的有老子、庄子、文子、列子的道家说法,还引了《蜀志》的一则故事;在《天部•日》中,又引《列子》中的“孔子与两小儿辩日”的故事。体现出儒家那种多闻阙疑、求同存异的风格。《艺文类聚》在内容的取舍方面,体现出追求真善美的强烈倾向,很注意采集正面材料,摈弃反面材料。《帝王部》《人部》中都极尽劝善之能事。《艺文类聚》如此苦心孤诣,正是儒家重视教化、重视书籍的潜移默化功能的反映。

9,《艺文类聚》是什么时候的书?作者?

《艺文类聚》


《艺文类聚》是唐代开国初年由高祖李渊下令编修的类书,欧阳询主编,武德七年(624)成书。此书分46部,每部又列子目727,全书约百余万言。此书分类按目编次,故事在前,均注出处。所引诗文,均注时代。作者谙于题目,并按不同的文体,用“诗”、“赋”、“赞”、“箴”等字标明类别。和其他类书相比,此书在辑存文献的方法上有一个很大的特色,就是把“事”与“文”两条龙并成了一条龙,变更了类书的常规体制,也即事与文兼。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大量保存了自汉至隋的词章名篇之功。

10,唐代四大书法家

欧阳询颜真卿虞世南柳公权拓展资料:   我国的书法艺术是从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秦篆(即小篆)、汉隶、草书、楷书发展而来的。到了唐代,楷书臻于完善,故有“唐人尚法”之说。从初唐到晚唐近三百年间,楷书一直居于主导地位,被人们尊崇为书艺极诣。因此,评价唐代四大书法家似应从楷书家中来另择。而唐代楷书成就和影响最大的应首推欧阳询、虞世南、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虞世南不仅是跨越隋、唐两代的唐楷先师,为楷书的发展完善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且法度森严的欧体、虞体对历代书法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代书法爱好者们仍视之为入楷之门而潜心追摹。可见欧阳询、虞世南的影响久经不衰。颜真卿是唐代以来第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书法革新家。颜体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独树一帜,改变初唐之秀媚,创唐代盛世之硕风。反映盛唐宏伟气魄的颜体呈现于书坛之后,使唐代书法有了自己的面貌。颜真卿独具风貌的书法,沿袭至今,为后世景仰,影响极为广泛。特别是颜真卿以书法家的书品和爱国英烈的人品,博得人们的敬爱。晚唐的柳公权又在颜体的基础上揉进了自己的风格。既以中官紧密,四肢宽博舒展区别于欧体,又以清秀峻爽,骨力劲健区别于颜体。人们常以“颜筋柳骨”来美称柳体,其影响也极为广泛。欣赏、临摹柳体者历来众多。

精华总结

雨露,是万物生长的灵丹妙药,它能让万物欣欣向荣,给人带来希望和欢乐。起名,是给孩子取名最重要的一步,因为名字,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文化。一个好的名字,可以让孩子从小拥有一个好的起点。那么,旸字取名呢,有着什么样的寓意及含义?

1、旸是五行金之字,五行属水,寓意孩子聪明机智,有大智慧,富有爱心。

根据五行属性来取名,金能克水,就像是金被水淹没了,所以会出现水变少,阳气不充足的情况。而旸字五行属水,表示有希望的样子,寓意孩子聪明机智,有大智慧,富有爱心,有爱心之义,对人非常友好,人缘非常好。由于在起名时需要注意五行八字,所以名字要避开太多不利因素。例如孩子取名为旸这个名字时,可选择五行属金且与水相冲或水火相济或金水相济等字面寓意相搭。

2、旸字是木之金之字,五行属木,为金之态,寓意孩子金木水火土五行协调,和谐发展。

雨露的滋润,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都让人感到无比满足。旸,字音shèng,寓意着孩子有一颗包容和感恩之心。这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有异曲同工之妙……旸给人带来欢乐、吉祥的同时,也寓意着孩子金木水火土协调发展……

3、旸是一种很有灵性的字,可形容孩子生机勃勃,乐观向上。

【旸】有光明、温暖、明朗的意思,可用作名字。【阳凯是太阳之意。【阳阳阳】阳代表明亮,阳代表光明及温暖。用阳代表光明的事物,表示孩子生机勃勃,乐观向上。【阳欣可表示欣欣向荣之意。【阳和】可表示温暖的意思。

4、旸字取名,寓意孩子乐观向上,对生活充满希望。

旸字寓意孩子乐观向上,对生活充满希望,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另外旸字取名还有着积极向上、乐观开朗、吉祥幸福、生活美满、幸福美满等美好祝愿,其寓意吉祥。而且旸在中国汉字里是非常多见的一个字,我们可以将这个字用在名字中来表达。旸字取名代表着孩子未来很美好而充满希望。如果将其用于起名中,则代表着孩子未来会有很多希望。同时也象征着孩子将来会有所成就。

5、旸作为名字有吉祥富贵之意。

旸这个名字,在很早的时候就被赋予了吉祥富贵的寓意,因为它在名字中的意思很多。所以有很高的吉祥富贵之意。这个名字将孩子命名为【旸】具有美好的寓意。

上一篇:香兰叶

下一篇:95588是什么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