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茁,怎么给牛年女孩起名字?

时间:2023-10-16 23:09:05编辑:阿贵

1,怎么给牛年女孩起名字?

依泉,清雨,雨竹,可珊,娅凡,梓乔,佩涵,诗诺,俊颜,璐阳,怡薇,乐璇,舒意,可盈,楚阳,婧熙,慧妍,语然,以珊,逸萱,泉霏,秋忆,影晗,芷宁,真雪,露一,思桦,如萱,若蓝,希菲,子柔,颖葳,诺萱,可韵,秋妍,幼晗,羽姝,冰蕾,欣瑞,润曦,汐婼,露然,尧琪,惠吟,梓萌,斯岚,絮童,璐楠,苏逸,真琳,安笑,芯楠,苡若,惜露,景菲

2,王茁的个人成就

- 书法作品获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作品展最高奖(2011年中国书协举办) - 全国首届“张芝奖”书法大奖赛最高奖(2012年中国书协举办) - 文化部第十六届全国“群星奖”(2012年国家文化部举办)- 全国第五届妇女书法展(2012年中国书协举办) - 全国第二届篆书展(2012年中国书协举办) - 首届“三苏奖”全国书法展(2013年中国书协举办) - 中国(芮城)永乐宫第六届国际书画艺术节暨全国“魏晋风度”新锐书法作品展(2013年中国书协举办) - 首届“沙孟海杯”全国书法篆刻展(2013年中国书协举办) - 全国“贞元杯”书法大赛优秀奖(2011年中国文字博物馆承办) - 第七届“中国-东盟青年艺术品创作大赛”书法类最高奖(2013年广西文化厅与东盟各国青年组织举办) - 广西第十六届八桂“群星奖”金奖(2012年广西文化厅举办)- 广西第三届“八桂书风”书法展一等奖(2012年广西书协举办)- 广西“民族团结”书画摄影展 特等奖(2012年广西民委举办) - 广西女性书画摄影手工艺品展一等奖(2012年广西宣传部举办)- 坭兴陶刻作品获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2009年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举办)- 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2010年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举办)- 2014“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优秀奖(2014年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举办)- 全国第四届“大地杯”陶瓷评比金奖(2014年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举办) - 首届“八桂天工奖”金奖(广西工艺美术行业最高奖,2013年举办) - 广西首届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银奖(2012年广西宣传部举办)- 广西工艺美术大师坭兴陶精品创作工程金奖(2012年广西工信委举办)- 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武夷山青竹碑林和广西跨世纪艺术馆、钦州市博物馆等艺术部门收藏。- 作品及学术论文在《书法报》、《中国书画报》、《美术界》、《广西画报》等报刊发表。 - 获中华慈善总会授予“慈善爱心书画家”荣誉称号。其事迹曾被人民网、新华网、中国广播网、《书法报》、《中国书画报》、《广西日报》、《北部湾周刊》和广西卫视、钦州电视台等媒体报道。 - 出版有《制高点——国展最高奖书家王茁》作品集。

3,王茁的社会评价

风景这边独好——王茁和她的《中山王》书法陆永建当前处于书法发展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书家的创作思想异常活跃,艺术形态推陈出新,原有的作品形式和习惯的审美定式,已满足不了人们日新月异的发展需要。创作理念的更新,作品形式和表现手法的变化,使一部分书家从普遍性中走出来,表现出艺术的独特性和纯粹性。在这个时期,最能启发书家想象力的“原型”,是那些由旧的典型向新的典型过渡中的雏形,“中山王”文字就是其中之一,它没有先秦六国文字中的那种诡秘和不可触摸的历史距离感,是大小篆转换过渡中的产物,又对二篆都有所包容,带有“大朴未雕”的神秘,亦如中国文学中的先秦文学,包罗万象,取之不尽,因此,充满了创意,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荀子》说:“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仓颉作为远古时期的“好书者”之一闻名于世。王茁亦然,她自幼受家风影响,读《说文解字》,临《峄山碑》,学李斯、李阳冰、杨沂孙等。偶得《中山王圆壶》、《中山王方壶》、《中山王鼎》摹本,爱不释手。但中山王只有四百余字,对于书法创作来说,局限性较大,为了找出其内在规律,创造生字,她从艺术学的角度出发,着眼于中山王古文字的艺术风格,运用考古学、历史学原理,将中山王大篆与铁线小篆相结合,借鉴金文结字,经过三年多刻苦钻研,遂得自由创作,翱翔自得。在2011年的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展览中,她的《千字文节选》“中山王”中堂一举成名,获得了优秀奖(最高奖)。该作品为多片组合,视觉张力强,书法功力深厚,用笔含蓄,流畅瘦劲,干静利索,气韵生动,品位高贵,妩媚潇洒,高雅摇曳,如小桥流水,惠风和畅。就中山王书体创作而言,王茁的作品是继往开来,炉火纯青,独领风骚。该《千字文节选》中堂作品,集中山王古文字之大观,是至今为止,以中山王书体进行书法创作文字最多的一件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说,填补了文字学上的一项空白。古人云,艺术要“写其独至”,强调艺术创作要有突出的个性,独创性的作品才有生命力。石涛说:“学古以开今,笔墨当随时代,此语可放之座右,而好学方能得古人之精华。”古今学书概有两条途径,一是博采众长,取长补短,厚积薄发,犹如戏剧,它综合了多种艺术手段,但却是一门独立的存在;二是情有独钟,磨砥刻厉,独上高楼。王茁属于后者。她出身书香门第,文理双硕士,学识渊博,以“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为己任。她认为,书法和文学、诗词、篆刻是一个整体,一个独立的风貌。书法家必须首先是诗人,这并不是说书家一定要作诗,而是说作品中有诗。王茁书作的题跋有诗意,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咏物、抒情;二是题词;三是凭吊古人古物。如《千字文节选》的题跋是:“千字文乃四言长诗,音韵谐美,文笔优雅,辞藻华丽,全文共250句,每四字一句,字字不重,句句押韵。隋唐以后,大多著名书家均有不同书体的《千字文》作品传世,因而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独特地位。”又如《齐白石荔枝诗十首》中堂,上紧下松,体态修长,亭亭玉立,风姿绰约,简洁,规整,恬静,传神,在纯静中见神韵,于空灵处显风采。其题跋为:“齐白石大师中晚年曾游历于钦州,前后达三年之久,与钦州人民情深谊厚,得尝钦州荔枝始将荔枝入画,画作愈百幅,题诗也不在少数。对白石大师荔枝文化的挖掘和弘扬,当是钦州文人的荣幸之责。”字里行间,神采飞扬,引人入胜,荡气回肠。她的题跋如清代画家郑板桥,不是对书作的注解,而是对书作的生发,内容的拓展,意境的深化。王茁的书法作品有诗人的气质,一种既注意书法本身的效果,又不满足于书法本身的审美情趣。她认为,书法是心灵的鏖战,每次创作都要写出心中的敬意。要读懂她的书法作品,就必须先读懂题跋中的诗意和诗心,找到正文和题跋之间的内在联系,拓展审美空间,与作者的心灵共鸣。王茁聪颖智慧,爱好广泛,品学兼优。她大学毕业不久就加入书协和作协、诗词协会,不仅写一手好字,还写一手好诗,其中一首《其实不想令您感动》在德国之声电台发表后,即被谱为歌曲,广为流传。作为文化人,其书法当属文人书法,王茁是优秀的继承者和开拓者之一。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文人书家并非易事,必须具备四个要素:人品、学问、才情、思想。因此,文人书家的综合素质较高、较全面,不为一般人所具备,从王茁的书法实践及综合实力来看,无愧为一名优秀的文人书家。 才女王茁余国联伴随着当代篆刻艺术的繁荣发展,近三十年来,当代篆书艺术也步入两汉以来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百花齐放,名家辈出,高手如云,灿若星辰,十届国展获奖作者王茁就是其中一颗耀眼的明星。王茁的篆书取法战国中山王器铭文。中山王三器出土于1977年,出土时间短,相对取法者众多的秦汉小篆、先秦大篆、清篆和甲骨文等,中山王器铭可谓冷门。以中山王器铭文入书,始于前贤西蜀篆书篆刻大师徐无闻。书坛以中山王器铭文入展获奖者不计其数,但多系以数字对联取胜,长篇巨作者罕见,究其原因,中山王器铭文字数不过数百,非有深厚古文字学和篆书功力者,难以创作,只能依样集字临摹。王茁以篆书《千字文》一举夺得十届国展优秀奖(最高奖)实非偶然。对篆书创作而言,若无样本可供参考临摹,则举一反三的分析归纳能力就显得很重要,而身为文理科双硕士的王茁恰好在这一方面有过人之处,故其能在中山王器铭文数百字基础上,作篆书《千字文》,这意味着在篆书上构建了当代中山王器铭篆书体系,此举对当代篆书创作具有一定贡献。唯其篆书个别部首结构尚不够协调,如“三点水”等,如何精益求精,尽善尽美,是其有待努力之处。当前,精通一体、兼善多体已成为国展获奖书家的共同特点之一,王茁获奖的作品《千字文》正文主体是篆书,而作为整体一部分的落款,其楷书和行书也有较高水平,王茁能将其行楷与篆书风格统一并出新意亦是其成功之处。从十届国展获奖作者看当代中青年书法家群体的文化素养,可以发现高学历、跨学科的书法作者占有较大比例。计算机专业毕业,电子政务和公共管理双硕士学位的王茁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近二十多年来书法已从美术学科中单列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书法大专、本科、硕士、博士也已成千上万,但在书法创作上,经过专业训练的书法科班毕业生并没有呈现太大的优势,相反,高学历、跨学科的书法获奖作者占的比例更大,证明了陆放翁说的“功夫在诗外”对书法一样适用。此外,经高考竞争证明,理工科毕业生其学习能力相对文科生更强,再经过几年本科和研究生学习训练,其空间想象与逻辑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如从小就有书法方面的兴趣,以互联网为工具加上图书出版的繁荣,可得到海量图片资料的支持,使非书法专业者超越书法专业者取得创作上的成功成为可能,若天资过人,而又勤奋专注,获奖也就不足为奇——王茁的获奖可谓偶然中的必然。王茁的成功与其书法取法方向亦有很大关系。在素质教育的旗帜引导下,家长对少儿学书法可谓热衷,往往小学生中女生学得好者甚多,但成年之后,则鲜有女性在书法上取得成绩。从孙晓云、韦斯琴等人可见,成年女子学习书法取法小楷、小行楷、铁线篆类工整精细一路较易取得成功,王茁的获奖也证明了这一点。王茁学习书法取法方向的科学性,得归功于王茁的家学渊源深厚,其父为广西钦州书坊名宿,眼界自是不凡,王茁少小习书故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特别是近几年,王茁主攻中山王器铭文,短短三年就初显成果,可见方向比努力更重要!在国展获奖作者中,就资历和历往成绩而言,王茁可以算是新人,但就实力而言,王茁又非一般老将可比。若能静下心,不为盛名所累,潜心钻研,当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4,民俗学科的经典著作有哪些?

民俗风情网站
http://county.aweb.com.cn/whsx/whsx.htm

中国民俗书籍介绍

中国民俗书籍


一、秦汉风俗学史概况
司马迁:《史记》。
首部文献风俗专著,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原书30卷,现存10卷。
王充:《论衡》。
西汉汜胜之:《汜胜之书》。
东汉崔寔撰:《四民月令》。
《西京杂记》,无撰者名。
二、隋唐风俗学史概况
《酉阳杂俎》,唐段成式撰。
《朝野佥载》,唐张鷟的随笔。
《大唐新语》,唐刘肃著。
《教坊记》,唐崔令钦撰,是一部记载盛唐伎艺,兼及音乐、舞蹈、戏剧的专门著作。
《茶经》,唐陆羽著。
《开元天宝遗事》、《杜阳杂编》、《独异志》、《宣室志》、《岭南异录》、《北户录》等对唐代社会风俗文化均有所记载。
魏晋南北朝风俗学史概况
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
周处:《风土记》。
颜推之:《颜氏家训》。
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
晋人干宝:《搜神记》。
贾思勰:《齐民要术》。
晋陈寿撰:《三国志》。
三、五代宋元风俗学史概况
1.文人笔记
《东京梦华录》,宋孟元老著。
《梦梁录》,南宋吴自牧撰。
《武林旧事》,南宋周密撰。
《齐东野语》,南宋周密撰。
2. 考索性风俗研究著作
《岁时广记》,南宋陈元靓编。
《云麓漫钞》,南宋赵彦卫著。
《容斋随笔》,南宋洪迈著。
3. 小说、史书、地方志对风俗有所采用
《太平广记》、《太广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四明图经》、《临安志》。
四、明代风俗学史概况
1. 郡邑的方志
《天下郡县志书》(明成祖永乐十六年[1418年]诏修)
《寰宇通志》(陈循等主修,景泰七年[1456])
《 大明一统志》(李贤等主修,天顺五年[1461年])
2. 布政使司的“通志”
3. 文人笔记
沈榜:《宛署杂记》,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初刻,全书20卷。记载明代北京宛平属区各方面的情况,经济、政治制度、风俗掌故。
刘侗:《帝京景物略》,该书对风俗,以岁时为主,且较为详细,并有所考索。
张岱:《陶庵梦忆》,对明代江南地区的风俗民情有所记载,为研究明代江南地区士大夫阶层生活风俗的重要资料。
陆容:《菽园杂记》,以明代朝野掌故为主,同时记载手工业与社会风俗。
姚旅:《露书》。
史玄:《旧京遗事》。
文震亨:《长物志》。
杨慎:《丹铅总录》。
蒋一葵:《长安客话》。
田汝成《西湖游览志》。
屈大均:《广东新语》。
4. 考索性风俗研究书籍
沈德符撰《万历野获编》20卷及《续编》12卷。
王圻编次《三才图会》106卷。形象直观的习俗活动画面,具有较高的风俗史学价值。
五、清代前期风俗学史概况
1.在清初就有以记录和研究北京历代风俗的著作问世。
朱彝尊等编撰的《日下旧闻》。
于敏中等编撰的《日下旧闻考》。
翟灏的《通俗编》
潘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
2.地方风俗的书籍:
李光庭的《乡言解颐》5卷。
李调元的《粤东笔记》。
顾禄的《清嘉录》。
李斗的《扬州画舫录》。
3.各地方志对风俗的采录。
六、清代后期风俗学史概况
黄遵宪(1848—1905)所撰的《日本国志》。
第一部风俗史的出现,张采亮著《中国风俗史》(宣统二年九月既望萍乡张采亮识于皖江之寄傲轩),对风俗形成、特征、采集方法做了介绍。
方志载俗的勃兴。
近人徐珂编撰《清稗类钞》,全书92类,1.3万余条,300万字。趣而可贵,是研究清代后期社会风俗文化的重要文献。
七、民国时期风俗学史概况
1. 民俗学运动的风俗研究
1918年初,北京大学的歌谣征集活动揭开了我国民俗学研究的序幕。1921年上海商务印务馆出版的《妇女杂志》月刊自第七卷1月号起开辟了“民间文学”和“风俗调查”两个专栏。
《歌谣周刊》发表了大量的风俗研究文章,如温寿链的《福建龙岩县的风俗调查》、顾颉刚的《两个出殡的孝子账》、郑孝观的《江南风俗一零》等。同时,《歌谣周刊》开辟了具有民俗意义的专号,对婚俗、丧俗、岁时节日、信仰等进行研究。
继歌谣研究会之后,北京大学又成立了风俗调查会。调查会制定通过的“风俗调查表”,是我国第一份比较正规和全面的风俗调查提纲。这个调查表,将风俗范围分割为环境、思想和习惯三大块,共54个方面,概括较全,反映了当时风俗调查会和歌谣研究会一些学者对风俗的理解和认识水平。
1925年4月30日至5月2日,顾颉刚、孙伏园、容庚、容肇祖、白涤洲等进行了一次妙峰山庙会调查。《京报副刊》于1925年5月至8月间出了6个“妙峰山进香专号”,发表了18篇文章,这一经典性的专项调查成果,为以后民俗学者“田野作业”起到了示范作用。
风俗调查会还编辑了《妙峰山》、《东岳庙》、《北京市招》等3种风俗书籍。
1926年到1927年间,北大一些教授纷纷南下,不少学者在广州中山大学任教,重新将《歌谣周刊》的旗帜耸立起来。
1927年11月,中山大学成立了我国第一个正式以“民俗学”命名的组织——广东中山大学民俗学会,创办了《民俗》周刊。《民俗》周刊共出123期。其中“槟榔专号”、“清明专号”、“中秋节专号”、“旧历年专号”、“神的专号”(4次)、“妙香山进香专号”、“疍户专号”等,均以风俗为研究对象。
何思敬《民俗学的问题》、杨成志《民俗学问题格》、钟敬文《数年来民俗学工作的小结账》、陈锡襄《风俗学试探》等都是对风俗研究极有价值的重要文章,基本上代表了20年代末30年初发民俗研最高水平。
《民俗》周刊停刊三年后,1936年9月复刊为《民俗》季刊,共出8期。其中重要文章有王兴瑞和岑家梧的《琼崖岛民俗志》、刘伟民的《东莞婚俗的叙述与研究》、江应梁的《昆明民俗志导论》、郑师许的《方志在民俗学上之地位》等。
中山大学民俗学会还出版了民俗学丛书37种,其中有关风俗研究的有顾颉刚、刘万章的《苏粤的婚丧》、周振鹤的《苏州风俗》、顾颉刚的《妙峰山》、奉宽的《妙峰山琐记》、魏应麒的《福建三神考》等。
1930年前后,钟敬文、钱南扬、娄子匡等在杭州发起,成立了中国民俗学会,编辑出版《民俗周刊》以及《民俗学集镌》两辑,发表了《紫姑的姓名》(娄子匡)、《丛祭祀说起》(钱南扬)、《南阳婚俗》(蔡一木)、《“迎紫姑”之史的考察》(黄石)、《金华斗牛的风俗》(钟敬文)、《周汉风俗和传说琐拾》(顾颉刚)、《签试小考》(钱南扬)、等风俗研究方面的文章。同时还利用《民众教育季刊》,出版了“ 民间风俗文化专号”。
民国时期的民俗学活动,“以北大为开端,以中大为发展,北大始其源,中大畅其流,再加30年代各地的活动,形成了一个比较繁盛的时期”。在这场民俗学活动中,风俗学始终被置于重要的地位,体现出民国时期学者对社会风俗文化的重视和尊重。
2. 风俗学研究著作的大量涌现
在民国民俗学发端和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民俗学学者,他们原本从事其他学科,诸如社会学、考古学、心理学、语言学、文学、历史学、哲学等的研究,现在却不约而同地聚集在一起,投身于民俗学领域。开始对汉族风俗进行较为科学系统的探讨,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其标志就是有一大批水准极高的风俗学著述问世。
尚秉和的《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商务印书馆1938年4月版),是第一部对我国历代社会风俗事象进行系统考证的专著。
杨荫深著的《衣冠服饰》(世界书局1946年版)
李干忱《破除迷信全书》(1924年)、
瞿兑之《汉代风俗制度史前编》(1928年)、
嵇宇经《民间游戏》(1928年)、
贾逸君《中华妇女缠足考》(1929年)、
杨树达《汉代婚丧礼俗考》(1933年)、
江绍原《中国古代旅行之研究》(1935年)、
陶希圣《婚姻与家族》(1935年)、
吴守雄《婚丧喜庆礼节文件大全》(1935年)、
高达观《中国家族社会之演变》(1946年)、
卫聚贤《岁时令节》(1946年)、
邓子琴《中国礼俗学纲要》(1947年)、
许地山《扶箕迷信底研究》(1947年)等都是优秀的风俗学专门著作。可以说,民国时期的风俗学专著较之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多样、深刻,有些甚至至今仍无法超越,确实是现代意义上的风俗学著作。
3. 系统性风俗志书和资料汇编的出现
胡朴安编的《中华全国风俗志》(上海广益书局1923版)、
李家瑞编的《北平风俗类征》(商务印书馆1937版)
瞿宣颖辑的《中国社会史料丛钞(甲集)》(商务印书馆1937版)。
4. 传统笔记对风俗的记述
《京津风土丛书》(1938年9月北京双肇楼校印),共收书17种:其中包括民国时期的风俗笔记著述,记录饮食风俗的《燕京负贩琐记》(燕归来簃主人)、《琉璃厂肆后记》(缪荃荪)、《大兴岁时志稿》(张茂节、李开泰)、《宛平岁时志稿》(王养濂、李开泰)、《春明岁时琐记》(让廉)、《燕京货声》(闲园鞠农)、地志之书《天津扬柳青小志》(张江载)等。

附:徐杰舜、周耀明著《汉族风俗文化史纲》徐杰舜、周耀明著《汉族风俗文化史纲》,广西人民出版社,460千字,2001年10月第1版,2004年1月第2版第2次印刷,定价:30.00元。)

上一篇:深圳投资者互动平台

下一篇:北京机场快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