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历倒卖屡禁不止:商业模式的漏洞?

时间:2023-08-19 21:22:47编辑:阿贵

本报记者 李甜 北京报道

今年3·15晚会上,央视曝光在线招聘平台个人简历被倒卖、个人简历轻易能从招聘网站获取现象,并点名智联招聘、前程无忧、猎聘等招聘网站。央视还报道,警方破获的一个案件,一个嫌疑人的一块硬盘中,存储的这种公民简历数量有700多万条。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3月16日凌晨,智联招聘、前程无忧、猎聘这三家企业均发布声明,表示歉意,称将进行整改。同时提及被曝光现象的原因为非法分子在外部渠道倒卖。

客观来讲,简历泄露不是招聘行业刚刚出现的现象。在招聘在线化肇始之前的时期,这种现象就已经存在。尤其是过去几年,由于许多媒体关注简历倒卖的现象,这就成了影响在线招聘平台公信力的“重灾区”。

在线招聘企业,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将招聘的初始环节搬到网络,依靠用户上传简历,需要用工的企业在上面寻找合适人选,这种模式以双方存在的需求维生。业务本质为将用户的简历信息传递给B端,由B端完成对C端的线下面试,并向B端收费。而简历从B端企业下载,或用户主动投递给B端企业开始,那些个人简历信息就走上了安全性未知的旅程。

但长期以来,在线招聘平台了解这种简历泄露现象,但始终未进行有效治理,因为改变这种现象,是违背企业便捷地联系候选人需求的,似乎需要对商业模式做手术。直至被今年央视3·15晚会点名,引起外界广泛而强烈的关注,才作出严肃的正面回应。

商业模式开口子

招聘网站以提供招聘服务为主要商业化方式,尽管在线招聘行业历经20年发展,但商业模式却变化不大。记者获悉,年度套餐和按份购买是目前招聘平台围绕招聘业务的两种主要收入方式。

年度套餐多以几千元起步。

记者了解到,某初创招聘企业2019年时的套餐价格表,年费3888元,可以下载300份简历,平均一份的下载成本超过10元。

而前程无忧在2020年最低一档企业套餐每年3580元,可搜索250个职位、下载500份简历。

一位企业HR曾告诉记者,所有的招聘网站都离不开一个环节,那就是简历量。然后还会有一些增值的产品,招聘网站基本都有套餐式年付费模式,简历下载数与职位发布数是核心卖点。

在2019年,某网络约5万元/年的套餐,可支持发布900个职位、下载100份简历。企业HR在下载简历之后,才能看到用户的联系方式。“一份简历的单价大概在50元到80元。发布一个职位在二三十元左右。”上述企业HR说。

在线招聘业内人士华晨(化名)告诉记者,对于雇主企业来说,购买年度套餐,一个有力的吸引点在于能够发布岗位信息。企业在发布岗位信息之后,可以每天刷新发布的岗位,让岗位尽量排在前面,被更多用户检索到,并且投递简历,这种方式被投递的简历不用花钱。

华晨告诉记者,如果企业未能通过发布岗位方式找到合适人选,这时可以用企业账号到简历库去筛选简历,按份购买。

央视的报道披露,在招聘网站,根据求职者的学历、工作经验、薪资水平等条件,还会将单份简历价格分为三个层级,校园简历40元一份、白领简历60元一份、金领简历100元一份。

另外据记者了解,在线招聘领域市场规模约百亿元,业内企业希望突破工具属性,扩大市场空间,最近几年,也在想办法围绕职场衍生出可变现的新服务,比如视频面试、职位刷新、优化简历、保证到岗的猎头服务等。

在线招聘作为最早一批互联网企业,从早期延续下来的商业基因更多做流量生意,商业模式建立在用户前来上传信息上,帮雇主企业招人,挣的是帮助输送人才的钱,由此完成一个正向循环。当用户的信息提供给雇主企业之后,即结束了商业化过程,也实现了平台的商业价值。

招聘企业获取到用户信息后如何使用,用户和雇主间又会发生哪些行为,这已超出平台设计的商业模式触角边界。所以部分业内人士认为,本质上,对于用户信息安全性,平台现有的商业模式只能在前期负责,但考虑到,在20多年互联网行业的整体发展中,用户习惯已比较固化,对于找到更加完善的商业模式,各家还都在探索。

“所以我们作为平台来说,最大的困难点就是所有的B端和C端,他们在我们平台内的交互我们都会去把控。企业的审核我们会做,求职者的虚拟号码、简历被企业下载的时候加上水印,这些机制陆续上线。但一旦这些信息已经超出我们平台范围了,比如说用户已经把他的信息授权给HR,这个之后我们就难以有效追溯了。需要说明的是,互联网信息安全防范是一项白帽与黑产之间的攻防战,若过多公开平台的审核机制或技术细节,反而容易让不法分子了解到平台的安全措施、不利于安全保护。所以,一直以来,智联开展的技术举措,并未过多对外披露。”智联招聘内部员工曾对记者说。

实际上,在线招聘平台对用户个人简历信息倒卖入“黑市”的现象早已发生。

记者查阅求职者个人信息泄露的新闻,其实早在2011年,就有主流媒体做过报道,58同城、前程无忧、boss直聘等各大招聘平台的简历均在各种群中被叫卖。

2019年,智联招聘的两名员工还因不法倒卖用户简历信息,被智联招聘主动报警而判刑。

2019年,本报记者曾暗访发现,在QQ上,存在许多HR群,在散布个人简历:“长期出售全国最新简历,大量数据企业HR,价格实惠,有需要的朋友联系。” “小伙伴们,智联、前程、猎聘多余的简历下载量,不要浪费了哦,随时小窗,有偿使用。”等等不一而足。

记者当时从一位售卖简历者处得知,其提供包含智联招聘、前程无忧等多个招聘平台用户简历,一份简历5元钱。记者当时给出岗位、区域等要求后,约1小时,该人员便提供给记者50份word格式,内容详细,包括姓名、电话、邮箱、年龄、工作经历等。

据今年央视3·15晚会报道,在“58智联粉”QQ群中,央视记者以7元便可买到一份智联招聘求职者的简历,内含求职者姓名、性别、年龄、照片、联系方式、工作及教育信息等详细个人信息。

被3·15晚会点名的三家企业,均回应将进行整改。然而,除非彻底改变企业的人才招聘习惯,敢于对自己的收入模式“动手术”,似乎难以治本。

姗姗来迟的虚拟号码

一方面是商业模式本身就建立在收集用户信息上,另一方面,企业方面也欠缺作为,或许正是促使这类现象不断发生的重要原因。

本报记者在2019年8月与智联招聘内部人士交流过简历倒卖现象及应对方案,当时获悉,智联招聘在保障用户信息安全上,考虑推行电子营业执照的系统,通过企业法人授权密钥,来解决部分信息滥用问题。另外,当时已提出推广“虚拟号码”服务,确保展示给雇主企业的是一个虚拟号码,非本人真实的电话,并设置时效,在一定时期内HR可以打通,但过期无效,这也倒逼HR抓紧联系用户。同时,不同的HR面对同一个用户,会看到不同的虚拟号码。

“线下的转卖发生在外部的论坛、QQ平台,光靠我们一家平台的力量实在追溯不了,线上的,虚拟号码的方式可以解决。因为简历下载的也是临时的虚拟号码,确保第一次约面能达成,但之后这个号码过了使用期限,就联系不上用户了。”上述智联招聘内部人士表示。

据悉,智联招聘的电子营业执照已经上线,“虚拟号码”这种一定程度上触动到B端企业招聘体验的方式,由于受到企业端的投诉,到本次事件发生后,才紧急上线。

记者采访了智联招聘相关人员,对方表示,“之所以此前未全面推出‘虚拟号码’功能,主要是考虑到,招聘服务和滴滴、美团等即时、短周期的服务属性不同,在招聘过程中,HR从拿到简历到完成招聘流程,需要多次联系候选人,使用‘虚拟号码’会让双方很容易陷入‘失联’的尴尬,双方都不方便、影响求职招聘效率,尤其是在现在就业环境这么紧张的当下,我们的调整如果降低了求职者找工作的效率,那对于求职者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另外我们曾与求职者进行过调研,部分求职者仍希望能够与企业保持直接的沟通以便提高求职成功率,避免错过就业机会。所以这个功能一直处于灰度测试的阶段,我们也一直在探索更好的形式。”

记者注意到,智联招聘发布于2021年3月16日凌晨的致歉声明中提到“虚拟中间号码功能将于24小时内实现全量上线”,17日相关报道已披露“智联已全面上线了‘虚拟号码’功能”。据悉,这项投入每年涉及的资金成本可达数千万元。

此外,智联招聘也表示,“我们原计划,在今年春招旺季结束后再有序上线‘虚拟号码’功能,但为了保护用户隐私,智联本次还是全面推行了这个功能,但因此带来的不便利也将由智联自己顶住压力不断提升产品体验。但是,我们也希望于外界保持沟通探讨,该如何平衡‘功能便利性和数据绝对安全性问题’,也希望各界给予更多建议和思路。”

破解之道何在?

值得探讨的是,对于在线招聘企业来说,即使上线了虚拟号码,如果不能阻止企业能够下载到简历,用户信息安全仍然是很难控制的。因为企业很有可能在拨打虚拟号码后,通过询问用户信息而获得真实的号码,构建自己的人才库。

“B端企业天然是有意愿去收集用户的联系方式,建立自己的人才库。”上述智联招聘内部人士表示,现实中,用户前去一些公司面试,公司方尽管认为用户与岗位并不匹配,但是希望留着这个人以待备用,这时企业会留存个人信息,制作登记表。

能否将对用户信息的保护只约束在平台内,比如平台只提供给第三方企业在线阅读的权利,而非能让第三方企业下载?华晨认为这种可能性较小。

华晨告诉记者,在实际的招聘过程中,HR扮演着初筛角色,初筛完成后,由业务部门决定录用与否。在此过程中,HR需要将简历下载,给到业务端。

华晨认为,更为现实的选择,还是通过行业自律和合作伙伴自律。比如招聘平台跟客户企业在合同中明确,用户简历只供企业内部使用,若发现违规,封掉企业账户。另外,对于用户端,当用户的简历被下载时,向用户询问同意与否。在雇主企业端,华晨提出能否建立监管机制的可能性,禁止HR和相关业务部门的人外泄简历,并加强排查。

然而,华晨也承认,雇主企业作为客户,已经付费购买了简历,还要考虑到对平台用户个人负责,以及对在线招聘平台负责,不使这两方利益受损,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实际。尤其是,在国人对于隐私安全的重视意识还需要进一步提升的情况下,更加困难。“这个其实是在于企业的社会责任了。”他表示,提倡行业自律,至少能起到一个“提醒”的作用。

(助理编辑:吴清 校对:颜京宁)

上一篇:简历3个大坑,你踩过哪一个?

下一篇:简历客预报︱你要的招录报名管理系统,就要来了